7月14日,我们从网上转载的“六味地黄丸你以为只是补肾?现在知道还不晚”一文,推送后得到了“热烈反响”。在少部分医生肯定这些结论的同时,不少医生持怀疑态度。

那么六味地黄丸是否能治疗这么多疾病呢?今天,小编将从文献中寻找合理解释,希望大家能够满意。

起源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经典验方,始出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桂枝、附子,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原用治小儿“五迟(即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证。

六味地黄丸全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为阴中求阳的代表方。本方治疗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等。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而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三药相配,肝、脾、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为泻,泻湿浊,平其偏性以治标。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古代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丸的古代临床应用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在宋·刘昉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在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所辑《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在杜思敬所辑《济生拔粹》一书中,已经提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羸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痿软,诸般血证,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步的拓展。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三·虚损》六味地黄丸的主治功效记载:“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迨至清代,使用六味地黄丸(汤)的医家越来越多,其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如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中,记载六味地黄汤可以治疗“肝肾不足,真阴亏损,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证。”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使用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的疾病多达十余种,包括类中风、虚劳、头痛、痰饮、三消、小便不禁、咽喉(口、舌、齿、唇)疾病、耳病、腰痛、产后喘促以及发背(对心发、肾俞发、搭背、手发、足发)等。在顾松园所撰《顾氏医镜》中,六味地黄丸(汤)应用于治疗中风、噎、膈、虚劳、健忘、怔忡、惊悸、头痛、眩晕、腰痛、浊、产后以及遗精等十余种不同的疾病。

由此可见,从宋迄清,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儿科范围,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如内科的消渴、淋浊、咳嗽、喘促、眩晕、自汗、盗汗、便血及其他诸种血证、血虚发热、呕吐、痿证、骨蒸、健忘、惊悸、怔忡、头痛、腰痛、遗精、中风、类中风、隔、虚劳、痰饮、足跟痛……外科的下部疮疡、发背……妇科的不孕症……儿科的囟门不合、解颅、五迟五软、小儿年长不能行走……五官科的虚火牙痛、失音、舌燥、喉痛、耳鸣、耳聋、眼花、齿牙不固、肝疳、白膜遮睛、目中白睛多……都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

现代临床用途

1.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诸多口腔溃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而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所以,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显著。同时中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多忧虑烦恼,郁火内生,损其阴,穷必及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体,肾阴虚致心火旺,心开窍于舌,故口舌生疮。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降虚火,泻火疗疮,同时还能通过纠正T细胞群的平衡失调来调节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抵抗力。

2.治疗高血压

中医无“原发性高血压”一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本虚标实原发性高血压大多为中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肾精不足,常是其主要矛盾,部分患者或在邪实的病理基础上发病。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十之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之一二耳。”所以在临床上抓住肾虚这一主要矛盾,以补肾为主辨证治疗,六味地黄汤具有滋补肾阴之功效,主治肾阴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舌红口干。由于切合病机,故临床疗效较满意,且降压作用平稳而持久,对各期、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病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特别明显。

3.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大多是由于内热炽盛,阴伤津亏,脾肾两虚所致。本病主症为口干舌燥,渴而多饮……根据辨证为肾阴不足,阴伤津亏,故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辅以大麦冬、天花粉、肥知母、玉竹等以增加其滋阴润肺生津的作用,上述药物,据报道对降血糖、尿糖有较好疗效,涵之以玉米须更增强其降糖之功,有实验表明,该药能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4.改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往往是人体处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的初始状态,中医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的协调,从而达到“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本方提高机体活力、反应力及抗疲劳、增强耐力、改善免疫系统功效为改善亚健康状态奠定了基础,对经常熬夜、房事过度、疲劳综合征等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5.治疗失眠

一般失眠属心肾不交之不寐,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同时肾水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维持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动态平衡;肾水不能上滋,则心火独亢,而症见失眠、烦躁等心肾不交之症,因此在滋阴补肾的同时佐以清心火,安神之品,维持心与肾在阴阳火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心肾相交,失眠自除。

6.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女性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45-55岁),包括绝经前期、绝经后期。进入更年期后,人体内分泌系统逐渐衰老、退化、卵巢功能衰退,渐趋停止排卵,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潮热、汗出、急躁易怒等。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为女性生殖生理出现自然衰退的现象。本病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病机为肾阴不足,心火失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全方共奏滋补肝肾、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故收到较好疗效。另外,六味地黄丸能升高更年期患者雌二醇及白细胞雌激素受体水平,改善更年期的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功能,可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以减轻。

7.治疗泌尿系结石

大多医师以清热利尿排石而治,其实泌尿结石往往是由于湿热下注,煎熬尿液,蕴结成石,但邪之所凑,必有正虚,所以在清热利尿、排石通淋的基础上还应该补肾,肾虚有阳虚和阴虚之分,一般以阴虚多见,则六味地黄丸加排石化石之金钱草、海金沙等,加大黄鼓动结石下行,再加滑利窍道之滑石、车前子。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时应同时补肾的另一个原因是,利尿能伤阴,可能出现口干、头晕、舌红、脉细数等肾阴虚的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当改用滋阴补肾兼利尿的方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而获效。

8.治疗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肾阴不足,相火偏旺,上耗母气致肺阴耗伤,肺失滋润而久咳不止,痰少咽干,治疗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加瓜蒌、贝母、麦冬、五味子化痰止咳、润肺生津。全方使肾阴充足,肺得滋润则咳止,有水能润金之妙。

9.优生优育

肾乃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精血本源,父母精血不足,阴阳失调,则胎儿造化生机受阻,故出现精不足则耳不聪,血不养则目不明,且筋强成风。肾主骨藏髓,脑为髓海,肾不足则脑海空虚,神无所养,故患儿出现呆痴无神,脾胃不健则肌痿无力。正如张景岳所云:“花萼之荣在根底,炒釜之用在柴薪。”小儿之体稚阴稚阳,具有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而易虚易实,胎儿之体则更为娇嫩,用药更为敏感,故用药不当可伤胎儿正气致使胎儿畸形,故由父母先天之气相传所致的胎儿畸形及其他遗传病,对其父母用扶正祛邪,调理先天,使其阴阳以平,而达到优生的目的。补肾法及六味地黄丸能调理胎儿之阴阳消长及维持五脏六腑的生克平衡,达到有病即治,无病能防,以强先天滋补后天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经过实验发现六味地黄丸在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智力、生活能力、记忆等方面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消除水肿、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总结

临床实践中,应用六味地黄丸(汤)原方的较少,绝大部分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化裁的,这就使得六味地黄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如地黄丸系列中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滋肾养肝的杞菊地黄丸,纯补肾阴的左归丸、左归饮,纯补肾阳的右归丸、右归饮等;以及针对一些兼症做加减化裁或两方并用,如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者,加石决明、龟甲以平肝潜阳;肾府失养,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桑寄生益肾壮骨;肾虚不摄,遗精滑泄者,加覆盆子、煅龙骨、煅牡蛎以涩精止遗;阴虚肠燥,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以润肠通便;脾虚不运,纳差腹胀者,加白术、陈皮等以理气健脾;阴虚血热,崩漏下血者,合二至丸以凉血止血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有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丸(水蜜丸、大蜜丸、浓缩丸)、六味地黄胶囊等。六味地黄汤剂吸收快,药效发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丸剂、胶囊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适用病症单一,但便于服用与携带,需依据病人病情的复杂性以及病人的依从性选择本方适合的剂型服用。然而,在本方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主治病证缺乏统一标准,原方的加减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处方的进一步优化;对其临证运用技巧和规律性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与完善。在以后研究中,应加强临床主治病证的规范化的研究,制定统一标准。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滥用的现象,有的将其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临床上还需注重辨证施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吴梅艳,李平.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综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9(9):-.

[2]房玲,樊永平,王蕾.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8(7):-.

[3]杨林,孙静,郝璐.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4(5):-.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







































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zz/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