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金华日报》第10版刊发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新森《非遗当代传承的磐安探索和价值实现》一文。

文章全文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磐安是非遗大县,共有个项目,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有82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些非遗不仅承载了磐安民间古老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非遗的当代传承,不断挖掘非遗的内在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更有助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文化支撑,在“文化浙江”“文化金华”建设中走出磐安路径。

一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体现

非遗的传承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内质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语言、文字、舞蹈、音乐、风俗民俗、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表现形式来实现。磐安拥有众多文化积淀厚重、凝聚着优秀传统因子的非遗项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价值。

1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和“珍贵记忆”

非遗是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和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习俗等。“磐安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兼具驱瘟、辟邪、祈福、求平安等目的,有一整套规范的仪式,在磐安世代传承,充满神秘性、独特性、群体性和艺术性,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玉山一带的“赶茶场”、榉溪村的“婺州南宗祭孔典礼”等非遗,历经千年风雨,一直传承至今。这些非遗蕴积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保留着最浓缩的民俗特色,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2非遗是地域文化“美的呈现”和“艺术符号”

非遗中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和文艺创新的宝贵资源。“迎龙虎大旗”是磐安独有的群体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至今有多年历史,大旗面积达多平方米,绘有“龙虎相斗”,大旗迎风飞舞时,如真有龙虎相争,活灵活现,每面旗需80~个壮汉才能竖起,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市级非遗高二乡“七夕庙会迎长旗”,描龙绣凤的五彩长旗在乐曲声中舞动飘扬,分外美丽壮观。市级非遗“大祭马”,马身巨大无比,仅制作框架的毛竹要多公斤,工艺复杂,马身用篾扎,底座为木架,架下装轮子。“迎大祭马”时,人山人海,场面壮观。这些非遗融合了歌曲、舞蹈、制造、装饰等多方面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现代文化产业的艺术宝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3非遗是群众生活“新的需求”和“精神食粮”

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民间传说、民间戏曲,也有传统美术、传统杂技等,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文化活动,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欣赏。保护和传承非遗,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使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磐安吹打”包括“四吹”“先锋吹奏”“铜锣调”等项目,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每逢喜庆日子和重大节会,“磐安吹打”成为保留节目,广受群众欢迎。除了“磐安吹打”,“单人闹花台”“四轿八车”等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将说唱、曲艺、演奏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活态展示,常年为群众演出,成了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这些非遗是滋养心灵的清泉、培育精神的沃土、凝聚人心的纽带,具有教化价值、精神价值。

4非遗是文化产业“特的内核”和“发展资本”

在做好保护和抢救的前提下,对非遗加以合理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益,为非遗带来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保护和传承条件。磐安是“中国中药材之乡”,著名的“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盛产于此,俗称“磐五味”,产量居全国之首。“磐五味生产技艺”于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是集育种、种植、管理、收获于一体的一套严格的生产工序,也是磐安药材品质优良的保证。全县年种植药材8万亩,药材种植户4.8万户,产值5亿多元。年“磐五味牌中药材”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磐安非遗中的织布织带工艺、抽粉干工艺、花灯制作工艺等都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性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增值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非遗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经济价值、品牌价值。

树大旗

二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实现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文化力量,已成为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磐安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把推进非遗保护事业永续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强县战略方位中去谋划和实践,全力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转化,实现了保护和传承“双轮驱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双赢”。

1充分挖掘,非遗成为文化磐安的闪亮点

磐安地处婺州、越州、台州、处州四州交界的纯山区,与东阳、永康、新昌、仙居、天台、缙云6个县市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区风貌,造就了多元多样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民俗,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而非遗是其中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民俗风情、最有文化积淀的精髓部分。近年来,磐安严守“本真性”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散落在各乡各村,且文化价值较高、基础条件较好、处于濒危状态的重点民俗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先后组织开展2次大规模的全县域普查,收集非遗线索1.2万多条,调查非遗项。经过整理申报,目前有1个国家级、11个省级、19个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20多个门类,是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舞龙文化、小吃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当地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相继编辑出版了《赶茶场》《磐安非遗代表作丛书》《乡影》《非遗代表作丛书之民间文学》等书籍。非遗留住了磐安的文化记忆,延续着磐安的历史文脉,成为优秀文化的精品珍藏、文化磐安的解读密码。

2创新转化,非遗成为文化旅游的引爆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磐安把非遗有机植入旅游、融入旅游,推出了节庆体验、民俗展示、戏曲表演、美食养生等丰富的旅游业态,使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有效地弥补了旅游项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短板,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玉山台地农家乐特色村,连续多年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民俗体验活动,推出了杀年猪、捣年糕、磨豆腐、切米糖等参与性项目,每年吸引数万名上海、苏州等地游客到磐安山村过年,冬令旅游淡季变兴旺。平时利用古街老巷、礼堂宗祠、民俗展馆等场所,通过图文、实物、现场“活”的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非遗,供群众、游客参观体验。如玉山佳村的舞龙灯、玉山岭口的亭阁花灯、胡宅横路的舞狮子等民间舞蹈节目,都成了游客体验的主打产品。今年,在省非遗专家的精心辅导下,将12个非遗项目改编成戏曲类、杂技类、舞蹈类的文艺节目,排演了“非遗一台戏”,既保持了非遗的原味,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先后在“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沪上人家”等旅游特色村镇开展巡演,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民俗节目,打响了文化旅游新品牌,引来了旅游市场新客源。

3培育产业,非遗成为文化富民的增长点

非遗的原创性,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和重要文化资本。在县级以上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占总数的45%。磐安十分重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挖掘和利用非遗这一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有传统生产技艺、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非遗项目,鼓励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如磐安云峰茶是中国名茶,其制作技艺属非遗,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云峰茶,“三绿一香”,品质优良。全县茶叶年产值3.4亿元,“磐安云峰”品牌价值达14.01亿元。金樱子酒酿造技艺给白酒行业增添了新品种,技艺传承人陈华海创办的万苍酒厂,年产金樱子酒50多吨,年销售额达到万元以上。还有夹纻技艺、织带工艺以及传统的宫灯、竹编、印染、刺绣等制作工艺,通过保护、传承、开发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如今已经在乡村复兴,民间手艺变成致富新门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文化富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精心排演,非遗成为文化交流的聚焦点

非遗因其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舵渶渚垮疁
鍖椾含涓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zz/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