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24/4800901.html

近年来,黔南州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鸡、林蜂、林羊、林药、林茶、林旅为主打的产业接续发展格局。目前,全州林下种养业面积64.89万亩,年产值在19.6亿元左右,联结农民近4.7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2.1万人。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践中,黔南州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围绕种养什么、谁来种养、怎么种养和产品怎么卖等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闯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林下经济成为稳定和增加林区农民收入的有效“法宝”。

三都自治县林下黑木耳种植。

林下经济种养什么?

黔南州注重规划引领,编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北部环贵阳城市圈、南部特色功能圈、都匀城市圈3个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结合森林资源分布、自然地理气候和种养业基础,合理安排林禽、林畜、林药、林茶等产业布局,明确种养品种。

其中,林鸡模式主要分布在长顺、荔波、福泉等县(市),以长顺林下养殖绿壳蛋鸡、荔波林下养殖瑶山鸡为代表,面积5万亩,养鸡85.5万羽,年产值2.1亿元。

林蜂模式主要分布在惠水、独山、荔波、都匀、瓮安等县(市),面积10.5万亩,规模6.2万箱,年产值1.2亿元。

林羊模式主要分布在独山、平塘、罗甸、长顺等县,品种以黑山羊居多,面积9.5万亩,养羊7.3万头,年产值1.5亿元。

林药模式主要分布在荔波、独山、长顺、三都、罗甸、瓮安等县,初步形成规模的有荔波和独山的林下种植铁皮石斛,长顺的林下种植金银花、玄参、何首乌,三都的林下种植灵芝、人参,罗甸的林下种植艾纳香,瓮安的林下种植天麻、太子参,面积共2万亩,年产值共8亿元。

林茶模式主要分布在都匀、独山、三都、平塘、贵定等市县,面积4万亩,年产值3.2亿元。

林旅模式以荔波、独山、龙里等县为代表,面积12.3万亩,景点个,以生态休闲游、森林休闲山庄游、景区景点游等为主。

长顺县林下绿壳鸡蛋。

林下经济谁来种养?

黔南州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采取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办法,稳步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

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将林下经济特色林产品作为州级9个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列入产业大招商重点内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上门大招商、招大商。近三年,全州共招引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项目)14个。

荔波县通过引进勐海金沙公司,建成铁皮石斛基地6个,带动发展企业5家、合作社12个,带动农民种植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亩,受益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荔波县被评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扶持本土企业壮大规模。制定实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服务覆盖惠及本土林下经济企业,支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本土企业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

长顺县麻响村是该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年与鼓扬镇联富绿壳蛋鸡养殖合作社结成协同发展联盟,建成存栏母鸡近千只、日产蛋八九百枚的玉石关林下蛋鸡养殖农场,实现了农民挣钱致富、贫困村脱贫出列、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三重效益”叠加。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专家指导荔波县农户种植林下中药材。

林下经济怎么种养?

黔南州狠抓林下经济技术标准,注重因业施培、因需施培、因人施培,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

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搭建生产主体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围绕林下经济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仿野生铁皮石斛、刺梨、水蕨菜、金花茶等10余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养殖技术指导规范。罗甸县与省林科院、省茶叶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花茶新苗5万余株,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优化技术培训方式。把“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感兴趣”作为技术培训和服务的“新课标”,结合企业、农民需求,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方式,同步组织企业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利用“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和远程视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培训服务人数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

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建立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统筹用好农村产业革命“一县一服务团队”“一村一名技术员”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力量,开展林下种养配套技术、疫病防控指导服务,实行技术推广在企业和基地中进行,通过“代养代种”“学养学种”,积极推广绿色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着力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大户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主体。

瓮安县林下灵芝。卢泰铭摄

林下产品如何销售?

黔南州把品牌建设作为增强林下经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注重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坚持巩固和拓展市场并举,促进内涵式发展。

抓质量出特色。把生态、绿色、有机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狠抓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包装、从产前到产中、产后的全程质量控制与监测,严把产品产地准出关,提高特色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树品牌扩影响。以实施公用品牌创建行动和“一县一品一牌”培育计划为推动,加大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品牌认定力度,统一注册“黔山贵品”“黔山绿品”两个母品牌,统一包装标准,创新县域元素,形成“长顺绿壳鸡蛋”“荔波铁皮石斛”“苗斛”“斛仙谷”等10多个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达79个,知名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

拓市场畅销路。坚持“以产找销”和“以销定产”,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发挥“农校”“农超”“农企”稳定双龙、贵阳等就近市场作用,利用广州对口帮扶优势打开广深沪三大消费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在淘宝、京东开设商城、店铺,入驻“贵州电商云”“美乘网”“黔邮乡情”等电商平台,推动黔南特色林产品“泉涌”出山,年销售额约15亿元。

荔波石斛基地。高荣华摄

通讯员孟庆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

编辑方春英唐怒娇

编审陈毓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zz/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