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玲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04261/

天高云淡,冬日暖阳。驱车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县城北向出发,几经山回路转,约摸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达与重庆市武隆区黄茑乡相邻的阳溪镇。

村民们正在罗波基地里挖党参

曾一度,阳溪鲜为人知。   阳溪“远”,道真最北端,距县城数十公里,多年前仅一条泥石公路通向山外,村里的公路少得可怜,远处的村民赶集单边赶路都得花上大半天时间,且只有一个小小的山间小乡场。   阳溪“高”,最高海拨米,最低米,平均米,出门就是山,山山相连,望不尽的天际线。   阳溪“美”,森林覆盖率83%,生态良好,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可品果,冬可踏雪,一条大沙河,难得的高山峡谷出平湖。     阳溪“富”,盛产中药材、竹笋、土蜂蜜等山珍,其中尤以党参、玄参、黄柏、天麻最为出名,1.6万亩中药材面积道真第一,沉睡的绿水青山,蕴藏道真“黔北药库”的核心板块。

阳溪“穷”,地广人稀,.4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全镇4个村居户人,一户户人家散居于莽莽大山里,数不尽山的这边、山的那边。     美丽中的贫困,贫困中的富饶,这些,只是阳溪的表象,“骨子”里的阳溪远不止这些。

正在晾晒的党参

时下进入冬季,难得的阳光照彻山川,多彩的山峦好一片绚丽。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穿行于产业路一直北上,我们登上万药山,雾茫茫间霞光万道,秋后的草坡地一片荒芜,远处望去,杂草丛生的地里村民好像在为来年备耕翻土,踏进一看,村民们满头大汗,手拿着叉叉锄头,挥手下去,只见挖出乳黄色的根状物。原来,他们挖出的是名叫党参的中药材,史书《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的药食兼可的名产。

县委书记路斌(左)在阳溪镇查看产业发展状况

眼下,正是党参采收的季节。一坡连一坡的山腰地里,躺在地下的药材,被草丛覆盖着,要不是同行的镇村干部提醒,会让人产生错觉这里无非是冬天普通的荒地,与其他并无两样。     村民罗波放下手中锄头,现场算起他家今年的丰收账。

罗波(左)与村委会主任程飞一起在基地里给我们喜算致富帐

“党参三年投产,一亩地产量最高达斤,当前的市场价10元,产值约0元。”罗波说。   “一亩地成本多少?”   “种子元,化肥元,人工元,一亩地纯收入元左右,管理得好收入更高,除此之外,采下的种子还可以卖1万余元。”罗波说,党参三年一轮种,一种就是三年,相同土里必须换种其他作物后,才能回种。   “这只是我的两笔收入,入股村级合作社,每年还有分红。闲时上山采药,一年下来都能卖两万余元。”罗波高兴地算了一笔又一笔。   “今年总的收入多少?”罗波笑而不答,有意避开不直接回应。站在旁边的阳坝村主任程飞接过话茬:这户三口之家流转土地约30亩,三年轮种下来净赚超过30万元。     “我们这里没有空下来的荒地呢。”罗波有点儿自信。

不远处,十来个当地村民正埋头采挖,他们都是罗波请来的,每天余元不等的打工收入,包管三餐,冬闲人不闲,一月下来能挣好几千元。朗朗的笑声随晚风起伏,他们的身后,一堆堆党参就像一座座小金山,在阳光下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农户卖给合作社的鲜党参均价10元一斤,平时零售15元一斤,合作社初加工后以元(干)一斤卖出。”阳溪镇党委副书记杨松说。

今年64岁的村民张国超正在忙碌,自家只有1亩多地,流转费能收入元,她家两口子在基地干活,今年预计总共有3万元工资,一年上山采药下来收入总的能达到4万元。     从野生零星采挖到规模化规范化形成中药材产业,万药山中药材基地这几年面积扩大到余亩,以党参、玄参等特色产品约占全镇“半壁江山”。

正在晾晒的天麻

产业的推动自然离不开党委政府的运筹谋划。阳溪镇结合实际施行“五定”作战思路,用“五色”为党员干部量体裁衣,对标服务功能对应佩戴红色党员志愿服务卡、橙色脱贫帮扶卡、蓝色社会治理卡、绿色产业发展卡、紫色民生监督卡五卡连心“定岗”,组建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农业产业五队合力“定责”,组建4支督战队四级督战“定律”,以红、黄、蓝三色代表不同层次的“两不愁三保障”分类监测“定型”,对先进村和成效欠明显村实施红、黄两牌考核“定效”。   阳溪镇党委书记陈朝彪把这“五定方略”称为他们开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阳溪打法”。不仅仅落地落小落细于中药材产业上,他把全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概括为“六好”:念好山字经、种好致富烟、护好中药材、育好食用菌、栽好生态菜、抓好特色养殖。   阳溪镇抢抓机遇,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茅台集团帮扶等扶贫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聚力扩大党参、玄参等中药材种植。截至目前,全镇中药材面积亩,其中党参亩、玄参0亩、黄柏亩、花椒亩、天麻平方,还有其他中药材0余亩,今年投产的产值达余万元。   有麝自然香。早在年,南京金陵制药集团就一直在阳溪定点收购中药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玄参品质好,瞄准的就是阳溪这个玄参的天然种植宝库。而今,这里的中药材跻身全省十二个农村特色产业扶持项目,曾经荒芜或杂草丛生的山地,如今成为掘金宝地,亩产逐年提升,收入逐年增加,沉睡的大山正在苏醒,书写百姓的诗和远方。     奔走在阳溪镇山间的路上,何止中药材,星星点点,满地生机,大大小小的产业孕育丰收的希望:青杠湾蘑菇农庄90个食用菌大棚,每天为当地村民提供务工岗位人以上,年产值近万元;绿色蔬菜打进重庆、遵义周边大市场,余亩带动农户户多人;余亩“黄金叶”烤烟稳定余户农户增收;桶蜜蜂、30万羽家禽、头生猪、0只山羊、头肉牛,生态畜禽实现年产值超过1亿元。

阳溪镇党委书记陈朝彪在蘑菇农庄帮助菇农采菇

道真农商银行阳溪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全镇年上半年存款总额达2.17亿元,户均存款近6.6万元,人均近2万元。而其中,中药材、烤烟、蔬菜等种养殖大户户均存款远不止这些,存款高达25万元、人均存款5万元的人家不在少数。这还不包括外出务工农民的打工收入。而今迈步,这个高山小镇,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有点“幺不到台”。     这自然让人把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与他们的传统文化联想起来。道真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名曰“三幺台”,第一台为“茶席”,第二台为“酒席”,第三台为“正席”(亦称“饭席”),吃毕,便是“三幺台”。其“了不起”之意,以此寓意今天的阳溪变迁和党员干部干事为民的激情,或许几分恰切。

阳溪镇党委书记陈朝彪(中)正在基地查看产业

在陈朝彪看来,乡镇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员干部是带领群众决战决胜的主力军,基层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还得练好“十字功”:讲政治当好“柱子”、强学习固好“根子”、善思考谋好“路子”、统全局把好“场子”、强组织挑好“担子”、重转型换好“调子”、讲民主抓好“班子”、选贤人握好“尺子”、守宗旨为好“人子”、严律己迈好“步子”。

采访中,记者正碰上下村归来的阳溪社区总支部书记韦永松,一位年轻朴实的村干部,全村家家户户他跑了不知多少遍,白天或黑夜,开着私家车走村串寨每周花上自家元油费,从年来的6年时间,行程达17万公里,跑坏了一辆轿车。

韦永松正在村民家走访,了解村情民意

村民们说,这样的干部“幺不到台”。   党心连民心,在阳溪,勾画的是群像。像韦永松一样,全镇余名党员干部与1.2万多群众间,铺上的一条条乡村路,架起的一座座爱心桥,开发的一项项富民业,如色彩斑斓的大地,亦如成熟的果实,沉寂厚重且万山红遍。   采访返程离开阳溪,回头望去,红色的夕阳挂在高高的山上,滑向山里人幸福的梦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其伦李杰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周文君 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tx/1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