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温病,谨防阴伤,时时顾护津液在温热病的过程中,由温、热、暑、燥、湿、火、疫等外邪侵袭,发热、出汗、呕吐、泄泻,或失治误治,或恣用淡渗,或素体阴虚而耗伤体液,损及阴津,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在临床表现为轻者口干咽燥,重者烦渴、汗出,甚则齿黑、唇裂、神疲、舌晦而暗、脉虚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病证。董氏强调指出,应根据发热类型、汗出异常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判断病位所在、病情轻重、津伤程度以及辨证论治,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前贤所述:“温病不伤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温病易伤其阴”,(喻嘉言)。“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吴鞠通)。“热病未有不耗阴者”以及“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王孟英)。等的观点是一致的。热病为感受温热邪毒所致,易于化燥伤阴,董氏历来主张治疗热病在清热祛邪的同时,必须注重凉润救阴,不可妄投辛温发散之品,以防劫阴耗液,产生变证。受“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启发,董氏非常重视生津救阴在热病治疗中的作用。指出阴液的存亡,对于热病的预后顺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根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曾概括出治热病十五法,其中的生津法与滋阴法,充分体现了他诊治热病注重养阴生津的学术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1.滋润肺胃以养阴:主要适用于秋燥、风温、冬温灼伤肺胃,阴伤津耗,表现为低热、口渴喜饮、干咳无痰、舌红少津等症状,常用沙参、麦冬、玄参、玉竹、花粉、石斛、桑叶、川贝母等药物润燥养阴,若为燥邪伤肺,肺阴耗伤,出现身热、口渴、干咳或痰中带血、胸痛、舌红而燥者,治疗重在清燥润肺,可选用麦冬、玄参、枇把叶、阿胶、炒杏仁、桑叶等品。2.清解余邪以生津:主要用于各种热病后期,胃阴受伤,余邪未清,表现为低热、口渴、纳呆、舌白少苔,常选用沙参、麦冬、竹叶、石斛、生石膏等药。3.熄风潜阳以救阴:主要用于春温、湿温、秋燥、冬华临床经验温等病,热邪深入下焦,劫灼肝肾真阴。症见手足蠕动,抽搐无力,舌绛而晦无苔,脉沉细数少力,此当选用三甲复脉类育阴潜阳。4.酸苦泄热以育阴:主要用于暑温后期,热灼肾阴,水不制火,表现为心烦,消渴,舌质红绛,脉细数,常用乌梅、黄连、麦冬、生地、玄参、阿胶酸苦泄热,壮水制火。5.清热透邪以养阴:主要适用于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选用银柴胡、青蒿、地骨皮、鳖甲、知母、丹皮以清热养阴而透阴分余邪。但在临证之时,病情错综复杂,并非只用单纯养阴生津之法,须常与它法相配,如热病初起,邪犯肺卫,虽伤津轻微,但须辛凉透解勿伤津液,在银翘散或桑菊饮方中酌情选用沙参、花粉之品配芦根生津;若素体阴虚,复感外邪而成表实里虚之候,则宜滋阴发汗,用玉竹、生地、花粉养阴生津扶正,配豆豉、白薇、薄荷、黄芩泄热透邪;若燥热灼肺,损伤肺阴者,可用辛凉清润之法,以沙参、麦冬、梨皮润燥养阴,配桑叶、杏仁、贝母、山栀辛凉宣肺、清润并举。此外诸如清气保津的白虎汤,清心凉营以护营阴的清营汤,凉血解毒而顾护阴血的犀角地黄汤及益气固阴的生脉散,通腑泄下以存阴的承气汤等,均有养阴生津之意。董氏认为在临床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素质、热病不同阶段中津液耗伤程度的轻重,选用不同的养阴生津之品,或纯用养阴生津之法,或寓于它法之中,对于防止热病传变,提高热病疗效,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最不可思议的是你没有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zz/1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