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http://m.39.net/news/a_9199283.html

一、道地药材的产地与喜生环境

所谓“道地药材”,就是指某一品种,多数地区均产,唯有某一两个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优,而且被全国同行所公认。

药材生长的自然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势十分复杂,从北部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平原及大小岛屿,都盛产药材。中药材品种繁多,尤以植物居多,其生长与气候、土壤、阳光、水分、栽培技术及产地加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个道地药材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命名的,它是我国历代医家从用药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如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就强调“土地所出”,即指出道地药材的重要意义。

其后,陶弘景亦云:“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指出产地的重要性。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根据自己对实物的调查,结合用药经验,对某些优质药材论述更加具体。

如地黄,他说:“今人惟怀庆为上”。怀庆,即现在河南省的沁阳县,其毗邻的孟县、温县一带均为地黄主产区,这些地方所产的地黄具有悠久历史、产品质量优良的特点,被誉为“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之一。

又如麦门冬,他说:“浙中来者甚良”。现用的麦门冬,其主流品种分为两大类,一是杭麦冬,主产浙江慈溪、余姚等地;一是川麦冬,主产四川绵阳、三台等地。一般以杭麦冬质量为优,其特点:块根肥壮盈寸,味甜质柔,被誉为“浙八味”(麦门冬、杭白芍、杭白芷、白术、延胡索、浙贝母、山茱萸、玄参)之一。

再如五味子,他说:“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现用的五味子仍分南北两类,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肉薄、干燥不油润、酸味较差,质次;北五味子(辽五味子),肉厚、油润、质柔、味酸较重,质优。北五味子为东北特产药材之一,并为医药学家视为佳品。

药材,不同产区其质量有所不同,主要与当地地理特点相关。如枸杞子,以往主要分为宁夏枸杞与津枸杞两类。宁夏枸杞主产宁夏的中宁(宁安堡)、中卫;津枸杞(又称血杞),主产天津郊区的杨柳青、静海及河北大城等地(现产量甚少)。其他地区,如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少量出产。近年来,河北省束鹿县产量甚丰,但仍以宁夏产品质量为优。宁夏枸杞的性状特点为:果实呈长卵形,或类纺锤形,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为枸杞中隽品,过去规格分为贡果面、贡果王、超王、枣王等,畅销国内并出口。河北束鹿产品均呈纺锤形,一般个较大,但肉薄,瘪瘦,籽多,甜度差,略带苦味,质量较差。根据枸杞的生长习性,枸杞喜生沙质土壤和排水良好的地方,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怕低洼积水,所以宁夏中宁地区的气候土壤最适宜枸杞的生长。

二、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

道地药材不仅靠产地的自然条件,而且与药材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有着密切关系。

如白芍,其主流品种分为杭芍(主产浙江东阳、磐安)、川芍(主产四川中江、渠县)、亳芍(主产安徽亳县、涡阳)三类。其中以杭芍质量为优,亳芍产量最大。

这三类白芍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与产地加工有不少区别。杭芍栽培后至少需四年采收,川芍、亳芍多在栽后三年采收。杭芍栽培后,除第一年外,每年开穴修根一次,摘除小根,仅留粗壮的5~10根,集中养分,促使根条肥大。杭芍、亳芍每年在清明节左右,花蕾形成时,即需摘去,可提高产量,但四川习惯不摘蕾。

在加工方面:杭芍起土后,先用沙土刨去外皮,故表面棕红色,再放水中煮透,然后每支捆在竹片上晒干,以防弯曲;川芍则先刮去外皮,立即放在“种子水”中浸泡,“种子水”即白芍须根捣碎,加入玉米粉、豌豆粉混合液,这样保持色泽鲜艳,质坚明亮,再行煮透;亳芍先煮透,后刮皮。由于上述白芍的栽培技术、生长年限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故杭芍根条粗大,挺直,表棕红色;川芍较细短,表粉白色,质坚,明亮;亳芍类似川芍,表面粗糙。

关于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面,古人非常重视,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的记载,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论述更详尽。他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以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这阐明了药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意义。经近代科学证明,这种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凡各种植物都有它的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必须在它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才为适宜。如不适时采收,肯定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即使是道地药材,也会变成次劣药品,甚至无药用价值。为此,每一种药材在采收加工方面都有具体规定。

如知母,主产北方各省,其中以河北产量大、质优,尤其保定地区易县产品根茎肥大,质坚、色白、柔润,嚼之发黏,向为上品,故有“西陵知母”之称。本品采收季节应在春、秋两季采集生长三年以上的根茎,尤以深秋产品质量最好。但近年来,药农不分季节、生长年限,乱采乱挖,造成知母根茎瘦小,有皮无肉(毛知母),岂有疗效?

在产地加工方面:如土茯苓、萆薢、乌药均属坚硬的根类药材,干后实难浸透切片,故多年来采取产地趁鲜机制加工,切成非薄饮片,颜色鲜艳,外形美观,便于煎出有效成分。现在这三种药材的产地加工均为饮片,厚度比《中国药典》规定厚约1~3倍,本来很好的道地药材在加工环节上降低了质量。

土茯苓

关于产地和加工,不仅道地药材须加注意,即使一般普通草药也须讲究产地和采收加工。如金银藤(忍冬藤),应以山东、河南产者为正品,还需秋后采收为宜。其性状:茎枝直径约在1.5~6mm。表为棕红色光滑,尖部为灰绿色略被茸毛,中空。但近年来,大多采用南方野生金银藤,其藤茎粗细不一,最粗的如手指,已木质化,表皮多已脱落。

再如桑叶,应采收深秋或经霜老叶,性状特征应为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叶脉突出,质厚而脆,抓之有刺手感。而现用的桑叶多为绿色,不符合药用要求。

三、引种道地药材应注意质量

道地药材有栽培也有野生,近年来,由于药用量增加,某些药材主产区的产量不能满足需要,采取引种或变野生为家种的方式,这是扩大药源的重要途径,但要注意凡引种地区的气候、土壤、阳光、湿度等,必须考虑与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相接近,才能种出符合药用要求的药材。不能只顾经济收入,一哄而起,不考虑自然条件,无计划地盲目引种,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影响治疗效果。

如黄芪,其主流品种(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主产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内蒙古的武川、兴和、锡盟(即锡林郭勒盟)及哲盟的西部(“哲盟”为原内蒙古行政区划名“哲里木盟”的简称,年10月更名为“通辽市”),黑龙江、吉林等地,各地产品各有不同特点,但按栽培黄芪,当首推山西浑源、应县,其种植黄芪历史迄今已有多年,黄芪喜生干燥向阳山坡,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中。

山西浑源、应县的地势、土壤最适宜黄芪生长,一般为半野生半家种的栽培方法,但需种植后5~6年采挖。按黄芪的产量和质量该地区均居于全国首位。其根性状:圆柱形,头粗尾细,支根多已剪去,一般长约50~90cm,直径2~3.5cm。质地绵韧,纤维性强,显粉性,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为其特征。凡高档黄芪,如春正芪、炮台芪、红蓝芪等出口规格,多采取该地产品加工。

近年来,由于黄芪货源一时紧缺,某些地区进行引种,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生长期短,其药材性状有较大差异。一般长约50cm,直径最粗约10cm。主根短,支根多,质坚如木棍,粉性极少,味较淡,质劣次。

四、已绝迹的道地药材应恢复生产

有少数的道地药材由于生产安排不当或产量极少,已暂现绝迹状况。如橘红与化橘红两类,过去作两种药品在处方中分别入药。橘红,始载于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橘皮去白为橘红”。橘红系成熟橘类的外果皮,本品多为食品厂、罐头厂等副产品。凡产橘地区多有生产,如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地,但以四川产品为优,称“川芸红”。本品呈不规则长条薄片状,外表面橙红色,鲜艳,布满圆点状突起(油室),对光视之,更为明显,内表面淡橙红色,气芳香浓郁,本品现已绝迹。

化橘红,始载于清《本草纲目拾遗》,原名“化州橘红”。化橘红系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果皮,其特点是,果皮带毛,故又称“毛橘红”,但因产量极少,无法满足药用,故现以其他地区同科植物抽类皮所代替,但此类代替品果皮无毛,与正品有很大区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cana.com/xszz/10858.html